2025年5月23日上午9:30,重庆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法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中国人口转变与策略应对”的公共管理大讲堂。本次讲座特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茅倬彦教授担任主讲人,公共管理学院人口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部分教师和人口学、社会学全体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李孜教授主持。

茅倬彦教授深入剖析了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她指出,自2022年起,中国总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2023年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剧。据联合国2024年预测,中国人口未来将面临大幅下降,占世界人口比重持续降低。到2035年总人口预计降至13.76亿,2050年降至12.65亿,2100年或仅剩6.39亿。与此同时,总和生育率自20世纪90年代初降至更替水平以下后长期低位运行,2023年已降至约1.0左右。人口结构上,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202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21.1%,预计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2050年老龄化程度接近40%,2100年接近50%。
在女性发展方面,茅教授指出,女性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增长,越来越多女性在高等教育中崭露头角,硕士和博士阶段女性比例不断增加。经济独立方面同样进步明显,2020年近七成女性处于就业状态,95.4%的受访者认同 “有收入工作对女人重要”,八成以上受访者不赞同“照料孩子只是母亲的责任”,其中35岁以下年轻女性不赞同比例高达94.6%。生育决策模式也从传统 “夫主妻从”向“夫妻共商”转变,女性在家庭重大事务决策上拥有更大话语权。
育龄妇女平均生育意愿从2017年的1.76下降至2021年的1.64,90后、00后生育意愿更低,分别为1.54和1.48,一线城市的生育意愿更是低1.29。女性初婚年龄推迟对生育意愿产生影响,1990至2020年间从22.15岁上升至27.95岁,90后、00后婚育推迟现象突出。此外,女性在生育过程中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约1/10的女职工因生育被调整工作岗位,34.3%的女性生育后遭遇工资待遇下降,其中42.9%降幅超过一半,这些因素都严重削弱了女性的生育意愿。

为积极应对人口挑战,中国构建了涵盖经济、时间、服务和文化支持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经济支持政策包括个税扣除、税收减免、育儿补贴等,部分地区探索生育补贴制度,如安徽、云南、宁夏等省份实现省级层面政策覆盖。时间支持政策涉及生育假期设立与完善,各地普遍提供158天以上产假、15天左右配偶陪产假及5-20天父母育儿假,鼓励夫妻共享生育假期。服务支持政策聚焦托育服务发展,政府出台多项措施推动托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千人口托位数4.5。文化支持政策着重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通过创建生育友好城市/单位、评选爱心托育用人单位等方式,弘扬适龄婚育与女性健康理念,倡导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
茅教授还提出了多项对策与建议,包括加强整体战略规划、加快完善顶层设计,促进青年事业和婚育发展、加强理论研究和数据监测,重视人口新特征新变化、推进生育支持政策端口前移,促进生育成本分担的两性平等、营造生育支持的工作环境等。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数据详实、分析深入,为重庆工商大学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