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至23日,李孜教授带领团队成员方浩、谭华伟等博士,深入重庆市彭水县与黔江区,围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开展专题调研。团队先后走访彭水县卫生健康委员会、绍庆医院、高谷镇中心卫生院、第二人民医院,以及黔江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濯水镇卫生院、正阳街道卫生中心、金溪镇卫生院、城西街道卫生中心等相关部门与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系统地梳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现状、挑战与改革路径,为重庆市基层医改提供实践参考。
在彭水县,调研组发现基层医疗机构普遍面临资金短缺、人才流失、政策执行梗阻、信息化孤岛等共性问题。比如:基层医疗机构差额拨款延迟,药品耗材集采补助资金到位滞后,医保报销比例调整导致患者外流现象突出,基层人员绩效工资难以兑现,医疗与公卫系统数据未互通,部分乡镇卫生院无法自负盈亏等问题。

面对一系列挑战,彭水积极探索破局路径:绍庆医院依托信息化建设实现检验、影像数据云端共享,提升服务效率;高谷镇中心卫生院通过“个性化签约服务包”尝试破解居民健康管理难题;县卫健委推动“124”管理体系和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强化县域资源共享。李孜教授建议,未来以县域服务能力提升和基层集团能力强化为驱动,加快医保打包支付改革、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医保利益池”与“人才周转池”,探索紧密型医共体建设2.0版本,实现服务可及性、均质性、效能性“三提升”,打造全国县域医改标杆。

在黔江区,调研组重点关注基层“医防融合”改革成效。黔江以糖尿病、慢阻肺、肺结核、流动孕产妇管理“四病共防”为抓手,通过分级诊疗、AI技术赋能、多部门协作等方式构建医防融合新格局。例如,濯水镇卫生院引入AI影像预筛技术提升肺结核筛查效率;正阳街道整合妇幼保健资源,为流动孕产妇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务;金溪镇通过家医团队延伸服务与与个性化服务包,降低患者发病率与住院频次;城西街道依托“红黄绿”动态分级制度实现糖尿病患者精准管理。

然而,基层仍面临资源分配不均、信息化系统割裂、绩效考核激励缺位、患者依从性低等挑战。比如:部分基层反映公卫与医疗数据未互通,重复录入加重负担,以及老年患者健康认知不足导致随访效果不佳。对此,课题组提出加快健康积分APP推广、强化信息平台整合、提炼分级管理与AI筛查等经验、优化绩效考核机制等建议,推动基层服务从“被动治病”向“主动防病”转型。

彭水与黔江的探索既凸显了基层医改的复杂性,也为政策优化与技术应用提供了重要启示。未来,李孜教授团队将继续依托“医保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院”科研平台,深化典型案例提炼与政策转化研究,推动“资金池管理”“紧密型医共体”“医防融合路径”等经验在全国推广,为全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改革提供科学依据与行动参考。